茶与文学艺术(一)
茶是一种饮料,却能够引发出无限美妙的艺术构思,这种奇妙的现象,大概只有在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中国,才能得以出现。由于茶生长于清山翠谷、云海仙境般的环境之中,茶本身所具有的高洁、优雅的品格,激发无数文人墨客无尽的文思。
文震亨《长物志》序“士大夫以儒雅相尚,若评书、品画、啜茗、焚香、弹琴、选石等事,无一不精。”茶与诗词歌赋、琴棋书画诸艺相通,合流而一,相互融通,大大开拓了茶的境界,提高了品茗的品位,使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。
茶诗选释
一
饮茶歌诮崔石使君(1)
唐 释皎然
越人遗我剡溪茗(2), 采得金芽爨金鼎(3)。
素瓷雪色缥沫香(4), 何似诸仙琼蕊浆(5)。
一饮涤昏寐, 情思爽朗满天地。
再饮清我神, 忽如飞雨洒轻尘。
三饮便得道, 何须苦心破烦恼。
此物清高世莫知, 世人饮酒多自欺。
愁看毕卓瓮间夜(6), 笑向陶潜篱下时。
崔侯啜之意不已, 狂歌一曲惊人耳。
孰知茶道全尔真, 唯有丹丘得如此(7)。
作者简介:皎然,唐代诗僧,字清昼,本姓谢,为南朝谢灵运第十世孙,浙江湖州人。生卒年月不详。他是陆羽的好友,比陆羽年长十多岁,与其结为缁素忘年交。皎然是第一个提出“茶道”概念的人,也是写诗吟酬陆羽最多的人,计有寻访诗三首、送别诗二首、聚会诗六首及联句多首,为后人研究陆羽生平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。现有《皎然集》、《诗式》等传世。
二
六羡歌(1)
唐 陆羽
不羡黄金罍(2),不羡白玉杯。
不羡朝入省, 不羡暮入台(3)。
千羡万羡西江水(4),曾向竟陵城下来(5)
三
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
唐 白居易
故情周匝向交亲(1),新茗分张及病身(2)。
红帋一封书后信(3),绿芽十片火前春(4)。
汤添勺水煎鱼眼(5),末下刀圭搅曲尘(6)。
不寄他人先寄我, 应缘我是别茶人(7)。
作者简介:白居易(772—846),唐代大诗人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。太原人,后迁居陕西渭南。青年时代家境贫寒,对人民疾苦了解颇深。他当过杭州和苏州刺史,官至刑部尚书。其作品语言通俗易懂,连老婆婆也能听得懂。他曾在江西省的庐山架岩结屋、开地种茶。不断地实践,使他既会制茶,又能识别茶叶的质量好坏。在它的诗中,创造了“别茶人”和“爱茶人”的词句。他是唐写茶诗最多的一位诗人。
四
山泉煎茶有怀(1)
唐 白居易
坐酌泠泠水(2),看煎瑟瑟尘(3)。
无由持一碗(4), 寄与爱茶人。
五
《茶》
(一字至七字诗为杂体诗之一种:宝塔诗)
唐 元稹
茶
香叶,嫩芽。
慕诗客,爱僧家。
碾雕白玉(1),罗织红纱(2)。
铫煎黄蕊色(3),碗转曲尘花(4)。
夜后邀陪明月, 晨前命对朝霞。
洗尽古今人不倦, 将至醉后岂堪夸。
作者简介:元稹(779—831)唐代诗人,字微之,河南洛阳人,曾任监察御史,因得罪宦官遭到贬斥,后转而依附宦官,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最后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。和白居易友善,常相唱和,世称“元白”
六
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(1)
唐 卢仝
日高丈五睡正浓(2), 军将打门惊周公(3)。
口云谏议送书信(4), 白绢斜封三道印(5)。
开缄宛见谏议面(6), 手阅月团三百片(7)。
闻道新年入山里(8), 蛰虫惊动春风起(9)。
天子须尝阳羡茶(10),百草不敢先开花(11)。
仁风暗结珠蓓蕾(12),先春抽出黄金芽(13)。
摘鲜焙芳旋封裹(14),至精至好且不奢(15)。
至尊之馀合王公(16),何事便到山人家(17)?
柴门反关无俗客(18),纱帽笼头自煎吃(19)。
碧云引风吹不断(20),白花浮光凝碗面(21)。
一碗喉吻润(22), 二碗破孤闷(23)。
三碗搜枯肠(24), 惟有文字五千卷。
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(25)
五碗肌骨清(26), 六碗通仙灵(27)。
七碗吃不得也,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(28)。
蓬莱山(29),在何处?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(30)。
山中群仙司下土(31),地位清高隔风雨(32)。
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(33),坠在巅崖受辛苦(34)!
便为谏议问苍生,到头还得苏息否(35)?
作者简介:卢仝(约795-835)唐代诗人。自号玉川子,范阳(今河北涿县)人,年轻时隐居少室山,家境贫困,刻苦读书,不愿仕进。曾作《月蚀诗》讥讽当时宦官专权。“甘露之变”时,因留宿宰相王涯家,与王同时遇害。时年四十岁。有《玉川子诗集》。
(说明):凡论茶者,皆好引此诗,多取“一至七碗”之句,俗称《七碗茶歌》。
七
吃茗粥作(1)
唐 储光羲
当昼暑气盛, 鸟雀静不飞。
念君高梧阴(2), 复解山中衣(3)。
数片远云度(4), 曾不避炎晖(5)。
淹留膳茗粥(6), 共我饭蕨薇(7)。
敝庐既不远(8), 日暮徐徐归。
八
西陵道士茶歌
唐 温庭筠
乳窦溅溅通石脉(1),绿尘愁草春江色(2)。
涧花入井水味香(3),山月当人松影直。
仙翁白扇霜鸟翎(4),拂坛夜读黄庭经(5)。
疏香皓齿有馀味(6),更觉鹤心通杳冥(7)。
作者简介:温庭筠(约812-866),唐代诗人、词人。原名歧,字飞卿,太原(今属山西)人。文思敏捷。仕途不得意,官至国子监助教。诗词辞藻华丽,风格浓艳。现存词六十余首,收入《花间集》。温庭筠曾著《采茶录》一书。
注释:(1)乳窦:有石钟乳的山洞。溅溅:水流貌。石脉:石中通水的细脉。
(2)绿尘:指粉末状的茶叶。愁草:人见春草而感怀发愁,因此称春草为愁草但这里的愁草指茶叶。春江色:指茶叶绿如春江水色。
(3)涧花:山涧边生长的花草,这句是说,花落入井中连井水也香了。
(4)仙翁:称西陵道士。霜翎:白鸟的羽毛。这句是说仙翁的白扇用白鸟的羽毛制成。
(5)拂:拂拭。坛: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。《黄庭经》:道教经名,全称《太上黄庭内景经》、《太上黄庭外景经》,是七言歌诀,讲修炼的道理。
(6)疏香:稀微的香味,指茶叶。有馀味:味道持久。这句是说茶叶的香味,持久的留在齿颊中。
(7)鹤心:即仙翁之心。旧时以鹤为“仙禽”。故鹤心犹“仙心”。杳冥:指极深远之处。
九
试院煎茶(1)
宋 苏轼
蟹眼已过鱼眼生, 飕飕欲作松风鸣(2)。
蒙茸出磨细珠落(3), 眩转绕瓯飞雪轻(4)。
银瓶泻汤夸第二(5), 未识古人煎水意(6)。
君不见,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(7),贵从活火发新泉(8)。
又不见,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(9),定州花瓷琢红玉(10)。
我今贫病长苦饥(11), 分无玉碗捧蛾眉(12)。
且学公家作茗饮(13), 砖炉石铫行相随(14)。
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(15),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。
作者简介:苏轼(1037—1101)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山(今属四川)人,北宋大文学家、艺术家、茶人。 嘉佑进士,曾在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、杭州、颖州任职,官至礼部尚书。其文汪详恣肆,明白畅达。所作茶诗甚多。
十
游诸佛舍,一日饮酽茶(1)七盏,戏书勤师壁
宋 苏轼
示病维摩元不病(2),在家灵运已忘家(3)。
何须魏帝一丸药(4),且尽卢仝七碗茶(5)。
十一
汲 江 煎 茶(1)
宋 苏轼
活水还须活火煎(2),自临钓石取深清(3)。
大瓢贮月归春瓮, 小勺分江入夜瓶。
雪乳已翻煎处脚, 松风忽作泻时声(4)。
枯肠未易禁三碗(5),坐听荒城长短更。
